风物志|品湖湘千年历史,读来雁百年风云
扫描到手机,新闻随时看
扫一扫,用手机看文章
更加方便分享给朋友
塔是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传统建筑形式,它记录了一段段沉淀的历史,承载了宗教、美学、哲学等诸多文化元素,静默如斯,风雨不改。
每逢夕照覆上塔尖,便能望见烟火气十足的生活景象,或有老人们倚于塔下言笑晏晏,或有孩童们环绕于塔追逐嬉闹。古塔静默陪伴着城市抵过岁月变迁,而它们鲜为人知的悠悠历史,却也轻诉着脚下那方土地千年的沧桑变幻......
衡阳别称雁城,初唐四杰之王勃在千古名篇《滕王阁序》中有“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句,宋范仲淹《渔家傲》有“衡阳雁去无留意”之句。
城以文名,世人遂尽知雁城之名。北城之外有来雁塔,取北雁南来意也。而塔已修葺完成,古城又添新一景。
传说,来雁塔原本命名印山塔,因一个偶然的巧遇而更名为“来雁塔”。据来雁塔前光绪六年的一通《塔名记》石碑记载:来雁塔“将置最上一层,适有双雁飞鸣,近其左右回翔”,“时宴客十余席,并间游来观者数百人,群属目焉且瞻望之,皆颇骇讶!以为期时已过小满,不得有雁,而此双飞者则确是雁。”“于是众口谔然,谓其殆有天焉,将锡是塔,以嘉名与,因定其名曰来雁塔。”
这段话的大意是:在修塔的顶部时,有一双大雁飞来,在塔左右徘徊飞翔,当时已是小满过后,按常规是不会有雁飞过。当时在场的人都非常惊奇,认为此塔的落成上合天意,是上天要赐塔名,以示嘉奖,因此就决定将塔定名为“来雁塔”。
来雁塔与珠晖塔、接龙塔并称雁城三塔,其中,来雁塔系楼阁式砖石塔,坐北朝南,七级八楞,中空,通高36米,塔置于须弥座石基上,塔基施图案雕饰,从塔座起,逐级内收,塔内左右有石级逐层转折向上,塔顶可一揽雁城秀色;塔顶宝瓶原本系铜鼎,系当年一位名为刘际炎的乡贤捐资数百金铸造而成。
塔内有石磴盘旋至顶层。七层棚顶为圆形藻井,饰星象分野图和绘画,中开圆形小孔,直穿塔尖,晚上可从孔中观察天上星象。该塔表现了鲜明的明代建筑风格。
明万历辛己年,也就是公元1581年,时任礼部侍郎的曾朝节亲临衡阳,召集衡阳本地人修建了来雁塔,这一修就花了13年。
曾朝节为何人?据《清泉县志》说:曾朝节乃明朝嘉靖三十七年举人。明万历十九年,即公元1591年,曾朝节不负众望,又以殿试一甲三名及第进士,成为探花。他从国子监祭酒做起,一路官至礼部尚书。这相当于今天的正部级领导了。
《康熙府志》记载此塔:“曾公之倡建者,因蒸湘交汇流急,石矶碍舟,除矶建塔,不啻砥柱,俨插文笔,由是河道利济。”
显然,曾探花有心赋予此塔一种属性,就是让故乡人也能像他一样,考取功名,多出官员。故而来雁塔不仅是礼佛之所,也成为了古今学者存放金榜题名心愿的圣地。
古代的文人,总是走遍大好河山的同时,还要留下不斐的佳作。游圣徐霞客三十多年不懈行走,风餐露宿忍饥挨饿,身陷险境坚韧不拔,大志在胸孜孜以求。
当他来到了衡阳,登临来雁塔至五层,极目四眺后,便在传世经典《徐霞客游记》中写道:“北惟衡岳较高,其次则西之母雨山,又次则西之大海岭,其余皆岗垅高下,无甚峥嵘。而东南二方圆无际也。”
塔前的门额为汉白玉石质,上刻有“来雁塔”三个大字。书写这三个大字的人正是被誉为大清朝中兴四名臣之一的兵部尚书彭玉麟。
汉白玉石质门额中镌“来雁塔”三个大字,遒劲奔放,气象万千。就像衡阳三千年的历史那般,辉腾大气,不因时间流逝而磨灭。
清同治十年(1871),彭玉麟重修此塔,并书“来雁塔”三字嵌于正门之上。而此时,我国正处在千年危机时刻,列强入侵,硝烟不断。来雁塔此时修葺,更像是历史对世人的告诫。
来雁塔其高超的建筑艺术以及雕刻装饰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为研究衡阳地方历史甚至中国古塔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例证。
它是衡阳的地标式文物,也是衡阳人的一种情结,这座承载衡阳一方文化的古塔,惊艳了时光。塔与江岸相互照映,凝聚了历史的年轮,过去与现在交汇于此,新旧记忆一起涌上心头,更加坚定了人们实现城市伟大复兴的理想,美好未来必将前程似锦。
而湖南华侨城作为央企,勇担职责,充分尊重衡阳的城市历史与人文,在衡阳市政府和文物管理部门的全力支持下,承担起修缮来雁塔的时代重任,让百年古塔重焕新颜,继续屹立于湘江之畔,看时代东流,与城市共进。
如今,来雁塔重见世人,对外开放,更是代表着湖南华侨城矢志不渝的初心——将衡阳打造成一个屹立于时代前沿的国际一流新城样本。
——END——
声明:本文由入驻焦点开放平台的作者撰写,除焦点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焦点立场。